首页 > 诗文 > 刘禹锡的诗 >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

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

[唐代]:刘禹锡

宿习修来得慧根,多闻第一却忘言。

自从七祖传心印,不要三乘入便门。

东泛沧江寻古迹,西归紫阁出尘喧。

河南白尹大檀越,好把真经相对翻。

送别 

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鉴赏

  与柳宗元相比,刘禹锡就荣幸得多。他二人虽同时遭贬,但柳宗元生性沉郁,而刘禹锡则生性达观。柳宗元多病,刘禹锡康健。苏东坡评柳宗元“发纤浓于古简,寄至味于淡泊。”而刘禹锡在此,则还多了一团生机和气。所以柳宗元年仅四十七而逝,刘禹锡则寿高七十余,比白居易略差一点。柳宗元也没有如刘、白二人,得以交圭峰宗密大师这样佛教中的泰山北斗,也不如李翱那样得以结交药山唯俨这样的禅林宗匠。这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当太守时送别圭峰大师时所作的诗,并以此诗作为“介绍信”,介绍给白居易。圭峰大师与刘禹锡、白居易还有一段交往,的确是鲜为人知。

  “宿习修来得慧根,多闻第一忘却言。”这里,刘禹锡盛赞圭峰大师累世修行,得到了极高的智慧。在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弟子中,阿难尊者号称“多闻”第一,所有的佛经,都是经他背诵出来的。圭峰大师是华严宗的五祖,对佛教理论在当时是天下独步。同时圭峰大师还是禅宗荷泽宗的第五代祖师。这两重崇高的地位和卓绝的修行,当然堪称“多闻第一”又“忘却言”了。

  这里“七祖”指六祖大师的弟子荷泽神会禅师。因神会禅师的努力,南禅击败了北禅,确立了六祖的地位,而他也在后来被唐德宗“钦封”为“七祖”。“便门”是方便法门的简称。禅宗讲“教外别传”,对“三乘”教法不那么看重,而注重“直指人心”的方便法门。

  圭峰大师曾一度离开陕西卢县草堂寺到江南游历。自从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,经洛阳汴河,在泗州入淮河,又经淮安、扬州入长江。故舟行极为方便。圭峰大师此行当在刘禹锡任和州刺史的太和(唐文宗年号,827—836)年间。长安到江南称“东泛”,再回长安自然为“西归”了。草堂寺为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经故地,现今仍为中国佛教祖庭之一,地处终南山北麓。

  白居易以侍郎身分,居河南府尹,地位极高,信佛之诚,又超过刘禹锡和柳宗元。白居易还与圭峰师叔洛阳神照禅师熟识,圭峰大师在洛阳与白居易相会,想必就更加热闹了。一起谈佛论禅,必然相契。

刘禹锡简介

唐代·刘禹锡的简介

刘禹锡
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
...〔 ► 刘禹锡的诗(654篇)

猜你喜欢

参政大资毗陵张公挽诗十首

宋代周麟之

晚岁游真馆,分符蒞别京。

九关留客钥,千骑按屯营。

白须

宋代苏辙

少年不办求良药,老病无疑生白须。

下种已迟空怅望,无心犹幸省工夫。

烛影摇红·为木公丈题肥遁庐图

近现代袁荣法

四合烽烟,更无閒地悲离黍。旧家池馆闭东风,呜咽淮流语。

海上红桑万亩。驾楼台、珠尘绣雾。吟壶一粟。戢影繁华,崚扃门户。

和徐天泉刘完庵同过沈石田友竹居韵

史鉴

去湖三里近,种竹万竿馀。径转通幽处,朋来问索居。

散金时买画,补屋为藏书。千古王摩诘,辋川应不如。

武功驿留题

宋代李新

雾捲马蹄尘自起,东风送渡咸阳水。故园花木绿成围,犹向关中见桃李。

闻道春前雪最深,行人僵死薪如金。羲和不肯为日驭,潜入北海分幽阴。

次韵学士兄秋初 其三

宋代李弥逊

叶叶彫梧阵阵风,疏云全放月华浓。故人不寄江头信,看尽飞鸿断复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