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ǎi

四海


拼音sì hǎi
注音ㄙˋ ㄏㄞˇ
词性名词

四海

词语解释

四海[ sì hǎi ]

⒈  指全国各地。

四海为家。
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四海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大阉之乱,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,四海之大,有几人欤?——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the whole country;

⒉  指世界各地。

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
the whole world;

⒊  豪放、豁达。

老牛说:“真是大手笔,四海得很”

unconstrained;

引证解释

⒈  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,各按方位为“东海”、“南海”、“西海”和“北海”,但亦因时而异,说法不一。

《书·益稷》:“予决九川,距四海。”
孔 传:“距,至也。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。”
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禹 之治水,水之道也,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。”
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神经於 驪山、太行 而不能难,入於四海、九江而不能濡。”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明本》:“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,不见天光之焜烂;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,不识四海之浩汗。”

⒉  犹言天下,全国各处。

《书·大禹谟》:“文命敷於四海,祗承于帝。”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大王起微细,诛暴逆,平定四海,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。”
唐 李绅 《古风》之一:“春种一粒粟,秋成万颗子,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”
清 李渔 《玉搔头·拈要》:“谁想四海虽宽,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;六宫虚设,有粉黛而无姿容。”

⒊  指全世界各处。

如: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
⒋  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。

《尔雅·释地》:“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蛮,谓之四海。”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南抚 交阯、北发 ;西, 戎、析枝、渠廋、氐、羌 ;北, 山戎、发、息慎 ;东, 长、鸟夷。四海之内,咸戴 帝舜 之功。”
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:“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、安息 之属皆大国……且诚得而以义属之,则广地万里,重九译,致殊俗,威德徧於四海。”

⒌  喻指人气派大,性情豪爽、交游很广泛。

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七回:“你老人家不知,如今知府、知县相公也都来往,好不四海。”
《文明小史》第十八回:“这位 四海 兄,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,最爱朋友,为人极其四海。”
周立波 《山乡巨变》上三:“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。”

⒍  神祇名。

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而 雍 有日、月、参、辰、南北斗、荧惑、太白、岁星、填星、辰星、二十八宿、 风伯、雨师、四海、九臣、十四臣、诸布、诸严、诸逑 之属,百有餘庙。”

⒎  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、血海、气海和水谷之海,这四者与天下的“四海”相应。见《灵枢经·海论》。

国语辞典

四海[ sì hǎi ]

⒈  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,因而称四方为「四海」。泛指天下各处。

《书经·禹贡》:「四海会同,六府孔修。」
《五代史平话·晋史·卷上》:「皇帝倾国来救敬瑭之急,四海之人,皆服皇帝信义。」

⒉  中医上指髓海、血海、气海、水谷之海的总称。

四海[ sì hai ]

⒈  称人的性情豪爽慷慨。

《金瓶梅·第七回》:「你老人家不知,如今知府、知县相公来往,好不四海,结识人宽广。」
《文明小史·第一八回》:「这位四海兄是浦东丝厂里的总帐房,最爱朋友,为人极其四海。」

德语locker

法语les quatre mers, tous les coins du pays, partout

分字解释


※ "四海"的意思解释、四海是什么意思由古诗文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近音词、同音词


词语组词

造句


1.后来,一位云游四海的道人路经南城,看出了端倪,便施展法力,将她降伏。

2.滚滚长江东逝水,天下英雄出军营。百炼成钢大熔炉,百忍成金小社会。纵横四海展英姿,威震八方全无敌。祝你参军建功业,九州闯荡炼真金。

3.生日送福语!祝你事业一帆风顺,好运接二连三,财运五湖四海,智慧六出奇计,才学七步成章,做事八面玲珑,地位九五至尊,诸事十全十美!

4.这次比赛的选手来自五湖四海,兵不厌诈,在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,一定要小心为妙。

5.海神术共有六招,第一招海阔天高,第二招海不扬波,第三招百川归海,第四招四海升平,第五招海枯见底,第六招沧海一…

6.愿君把酒休惆怅,四海由来皆兄弟。

7.七一行动指南:养一身正气,遣两袖清风,邀三朋四友,逛五湖四海,逢六六大顺,话七嘴八舌,花九牛一毛,得十分高兴!建党节快乐。

8.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,它们不仅有,而且不是朝令夕改、流动无常的,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。

9.海宝是对五彩缤纷生活的向往,对五光十色的生命的祝福,也是上海对来自五湖四海朋友的热情邀约。

10.四海皆陛下所有,何处不能安眠?然,蔡伯喈当世大儒,海内学宗,陛下使他弄琴在卧榻之侧,是为不敬,臣忝为三公,不能不谏!